互联网,为慈善公益打开一扇窗
2019-04-19
民政部4日发布消息称,2018年中国共有84.6亿元人次参与互联网慈善,募集善款总额超过31.7亿元人民币,“80后”“90后”成为中国互联网募捐的主流……互联网慈善的“中国样本”正在形成。互联网慈善的形式与内容有哪些变化?如何提高公众意识、加强信息监管,使之行稳致远?且看各方观点。
“行走捐、阅读捐、积分捐、消费捐、企业配捐、虚拟游戏捐等创新方式受到公众欢迎,‘人人公益、随手公益、指尖公益’成为潮流。”
——4月4日,民政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,互联网募捐场景越来越多元化,互联网慈善的“中国样本”正在形成。
“历史善款总额超过52亿元,历史爱心总人次达2.2亿。”
——今天上午,腾讯公益平台实时跳动的数字显示。
“求步数,一起把出行变善行。”
——市民小辉向微信好友发送信息。此名为“一起捐步做公益”的项目,参与者将每天行走步数捐出,就可支持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包裹项目。去年有7.8亿人次通过此项目捐出11.7万亿步,2000家企业配出资金3.65亿元。
“很多公开募款平台打破了以往单一先进捐赠的公益参与方式,不断推陈出新,诸如捐步数支持公益、蚂蚁森林收能量种树等,这种具有趣味性的公益参与方式扩大了参与和传播公益的群体。”
——资深公益人张文喆称,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的出现与快速发展,在为非营利组织拓宽筹款渠道的同时,也为公众参与公益捐赠降低了门槛。
“我们展示给公众的不是苦难,而是孩子们的生命和活力,他们用艺术表达自己。”
——“小朋友画廊”互联网公益项目发起人表示。自闭症患者的画作,配上作者亲自录制的感谢视频,“一元购画”就可获得画作的高清数字版,全新的公益模式引起人们关注,短短1天之内,就有580万人次参加。
“公益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命传播,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别人,更重要的是帮助自己。”
——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认为,互联网让公益行业的边界被打开了,变得丰富多彩。
“一些家庭经济情况尚可的求助者隐瞒房产、存款,一味将悲惨晒于公众前引发了不信任,平台把关、资金使用透明度也受到质疑。”
——《光明日报》此前评论,中国互联网公益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,公益生态的成熟度与专业度、公益项目的信息失真等问题,需监管部门、从业者和公众共同思考。
“2018年,民政部加强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监管,约谈平台18次,全面巡检2次,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7份、改进建议书9份。”
——民政部表示,将持续贯彻落实《慈善法》及相关规章制度、行业标准,积极发挥各方作用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