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文化产业转型
2019-04-19
近年来,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渗透,深刻变革着文化的生产、传播和消费模式。到2018年12月,我国网络视频、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为6.12亿人、5.76亿人和4.84亿人。以它们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文化消费中最具活力的领域。
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,数字文化产业虽高速发展,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,出现了质量粗糙、内容低俗等诸多问题。不过,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和文化消费的转型升级,受众对质量粗糙、内容低俗的内容越来越不感兴趣,数字文化产业单纯以流量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。
“科技 文化”开辟新天地
“互联网时代放大了渠道和平台,但最稀缺的是优质内容。”今年两会期间,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,一语中的地指出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缺陷所在。数字文化产业如何转型升级,成为文艺界、互联网产业界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。
相较于传统文化艺术,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容从产生之初,就含有“科技的基因”。因此,不少互联网界人士提出,数字文化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,须发挥科技优势,让科技为内容赋能。在这方面一些互联网科技企业已经在进行尝试。比如,2018年,腾讯提出“新文创”战略,目标是通过连接更广泛的文化主体打造新时代的中国文化符号,而不仅仅是商业伙伴。据马化腾介绍,腾讯目前正在尝试用现代科技“活化”传统文化ip,通过跟故宫、敦煌研究院等进行合作,把传统文化植入到影视、动漫、游戏、音乐中,以“寓教于乐”的方式让消费者接受。
“科技 文化”的创新尝试,为数字文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,有利于推动数字文化行业价值与产业价值的有机统一。就像敦煌研究院就和腾讯共同推出的“敦煌诗巾”互动小程序,用户可以在敦煌8大主题元素和200多个壁画细节元素中diy自己喜欢的敦煌藻井图案,将神秘的敦煌文化带入“寻常百姓家”,而由此也能带动敦煌旅游业的发展和敦煌文创产品的开发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对此评价说,这展示出一种全新的发展前景,即以数字网络技术跨越非专业创作者和专业机构间的“专业鸿沟”,通过更广泛的主体连接,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携手共进,让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,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数字文化生产,构建起服务于未来的“数字文化生态圈”。
告别“唯流量”,向优质内容进发
“如今,以各类ip为代表,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出现了很多立意、主题更加高远的作品,这些作品从玄幻、武侠、戏说等走向现实生活,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冷暖,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变化,甚至还出现了面向未来的科幻内容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,这些新变化是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之一,是其迈向更高层次的新起点。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互联网文化企业多青睐玄幻等“轻时代”作品,而如今推动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,已成为互联网文化企业的共识。很多企业都在鸭子划水,暗自努力。今年春节档,《流浪地球》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。不为人知的是,互联网文化企业腾讯影业是该片的联合出品及联合发行方。在影片上映前,马化腾还曾亲自为《流浪地球》的宣发站台。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影视公司,加入到“硬核”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来,像腾讯影业、企鹅影视这样等互联网文化企业,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其业务板块中已经占相当比例。
腾讯影业为何要参与制作《流浪地球》这样的作品,马化腾坦言,“最终的目的是打造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”。数字文化产业要完成华丽转身,也要向打造中国文化符号的方向努力。不过,未来任重道远。金元浦提醒,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多层次、多方位的,不同人群有不同需求,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有不同需求,在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同的需求。
此外,一些互联网文化企业如爱奇艺,已经关闭了前台播放量显示,转而综合用户讨论度、互动量、多维度播放类指标的内容热度,逐步代替原有播放量显示,这也意味着数字文化行业正告别“唯流量”时代。
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则认为:“文化产业是 ‘内容为王’的产业,为了生产出优质内容,内容环节应该向专业化发展而非全领域发展,尤其是在大众对于高品质文化产品需求日益旺盛的情况下,不管是网络文学、网络娱乐、还是网络短视频,创意能力和制作水平将会成为 ‘生死线’,决定着数字文化产业能否转型成功。”